查看原文
其他

被牺牲的“局部” :中国的“鱼米之乡”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“穷乡僻壤”?

马俊亚 槛外记 2023-11-30
对于淮北,外地人觉得没什么可说,本地人又不知该说什么。我是淮北人。说到伤心处,荒唐愈可悲。
嘉庆年间治河时,被废弃的后沭河从我生长的村中间穿过。村西是范围曾各达数百平方公里的桑墟湖和青伊湖,村子因此被称为 “湖东口”,村西南是民国年间著名的匪窟司家荡,村东是同样曾达数百平方公里的硕项湖。紧挨村南的是古泊善后河,这条河即是古涟水,与盐河相交,经埒子口入海。村北稍远处是蔷薇河(后沭河),由临洪口入海。村子向西南约10公里是宽达数华里的新沂河。
源于洪泽湖的灌溉河水从村西旁经过,我经常直接从河中掬水而饮。由于灶柴太珍贵,我没有留下小时喝过开水的记忆。那时的歌谣豪情万丈地高唱:“端起淮河当水瓢,凑近太阳点袋烟。”可能是不少人家与我家一样直接喝河水,连火柴都舍不得用。


▌春天的苦涩和无奈
春天到来时,万木葱郁。每当我想到这个季节,总有些苦涩和无奈:在明媚的阳光下,早已饥肠辘辘的我,腿肚像灌满了铅, 无精打采,但还得与哥哥一起用平板车去拉黄泥。这种泥是当年泛滥的黄水从黄土高原带来的,不适合五谷生长,只能作填坑盖房之用。掺满番薯野菜的玉米糊,我一吃就是几大碗,只是太不抵饿。
在学校,一般上完两节课后,我会饿得直冒冷汗。但当老师讲到周扒皮半夜鸡叫苛待高玉宝、美国资本家把鲜牛奶倒掉、刘文彩家的收租院大斗收租、阿里山的小姑娘还遭受着皮鞭的毒打时……我便从心底喷涌出成长于新社会的幸福感、生长在红旗下的自豪感以及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感。
上午第三节课一般是不上的,我要乘生产队看青老人回家吃中饭的时机,到“湖”(村民们都把田称为“湖”)里去打猪草。那时,人是可以饿肚子的,但猪不能。因此,我很小就领会了苏格拉底的断言:做猪比做人幸福。


▌夏天的劳作和煎熬
夏天雨季时,“湖”中莽莽苍苍,大片大片的庄稼只有梢部露出水面;房前屋后的小河早已满溢,很多人家开始进水,脸盆、 水瓢之类被用来戽水;地势较高的邻村还在向我们这边放水,大人们出动了,说理、争吵、对骂,甚至殴斗。只有大雨天,我辈才毋须打猪菜、割柴禾,可以做老师布置的作业,到河中摸鱼。
云霁日出,水退的“湖”中白茫茫一片,稍低处就成了盐碱滩。除了些不知名的耐碱植物,这些碱滩光平如砥。经常捡些废单据当作业本的我,视这里为涂鸦的好场所,我很小就把作品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。
夏夜总是太短。除了新婚燕尔的小两口和大姑娘,人们很少睡到房矮窗小、闷如蒸笼的屋子里,而是在路边纳凉、过夜,偶尔发出呼噜声和一两下拍打蚊虫的声音。我辈男孩多拿条席子和被单,到生产队的打谷场上过夜,那里平坦宽旷,蚊虫较少。
鸡鸣二次,我强睁开眼,卷起芦席,半梦半醒地往家赶,帮母亲推磨。在富裕家庭,推磨是蒙着眼睛的驴干的活。我的其他兄弟都说推磨头晕,他们在分派到此活时,一致夸我的磨推得好,这是我的唯一能获得他们认可的优点。一大盆掺着玉米、番薯的杂粮磨完,天刚放亮,我要乘看青人尚未下“湖”,把猪草割回。吃完早饭再下“湖”割杂草,作灶柴。与看青人斗,我总能正确地运用游击战的方略。我常恨自己生得太晚,否则定能像电影中的小英雄一样去消灭反动派。



▌秋天的凄凉和失落
秋天到来时,白杨树脱光了绿叶,青青的小麦稀疏地分布在田中。时常可见片片田土光光秃秃,黄里泛白。妇女衣衫褴褛,孩子赤脚露背,人人肩筐提篓捡拾秸秆的根部,或是寻找野菜。只有秋天,家中才能吃上几餐面饼和米饭,这是我赞成“秋日胜春朝”的主要理由。
夏日里泛滥的小河,水流已然消退,碧澄见底。叶尽枝枯的白杨树上传来一两声寒鸦的聒噪,给人心头增添了许多凄凉和失落。


▌冬天的寒冷和幻想
风雪交加的冬天,生产队密不透风的牛屋中,干牛粪燃着呛人的烟尘,大人小孩济济一屋,听某位常去书场的村民转述说书人讲唱过的故事。在这里,人们为自己享受到牛的温暖而倍感满足。
那些住在生产队牛屋里的“城里人”是令人羡慕的,他们可以随意使用生产队的草料,而且干的是农村最轻的活。这些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城里人,与贫下中农倒是没有什么接触,与村里鸡狗的交流似乎更多。
乡亲们最盼望的事就是牛病了或是死了,大家整夜守在煮牛肉的土灶旁,富裕的家庭买些添斤加两的热牛肉,我家也可以舀上一盆免费的牛肉汤。
晚上,公社的礼堂出演宣传队的节目。内容通常是地主搞破坏,最后被民兵或红小兵抓获。尽管我那时是看青人黑名单上的严打对象,但每次到生产队的田中割草,都要紧握镰刀警惕地搜寻一番,看有没有坏分子在挖社会主义墙角。
“农业学大寨”期间,即使深更半夜,大队的喇叭也震天动地,传达着毛主席的最新指示;或是县里派来的工作组把村民们从暖被窝中喝斥起来,在漆黑的霜幕下,去冰河里罱淤泥。


▌童年记忆多是劳累和饥饿
故乡,童年,在我的记忆中,绝大部分是劳累和饥饿。
“男孩子不吃十年闲饭”,是长辈的教诲,意为男孩至多到10岁,就得承担家务劳动。在我的家中,父亲没完没了地生病,姐姐、哥哥过早地承担了成年人的辛劳和责任,却挣不到整工分。每年秋收分配, 我家都是“透支户”,分不到几斤粮食。邻家的家长,均是生产队的干部或壮劳力,在大袋大袋地扛回用汗水换回的收获物和光荣的同时,有着充分的自信和理由对我们这样的落后家庭不屑一顾。
我到7岁就吃不到“闲饭”了。那一年,父亲被烧成重伤,我从此结束了童年。在此后的七八年里,在家中打猪菜、捡灶柴,为生产队割牛草、干各种各样的重农活,似乎是我生活的主题。而像放牛、喂猪、开机器之类的轻农活是绝不会轮到我的。记忆中获得的唯一一次照顾是12岁时替全生产队社员做饭,我先要挑着两只齐胸高的大水桶,到1.5公里外的农机站挑井水,再到生产队的打谷场上去挑草。至于老师布置的背诵课文的任务,有时是在上学路上完成的。
即使这样,孩子们没有任何地位。在我家中,每餐饭食中的干稠部分,是父亲的专享。鸡蛋、水果、点心之类,只有最小的弟弟能从父亲那里分享一点点。其他人家的情况差堪相似。邻家一位四五岁女孩因丢失了一元钱,被父母用藤条打得皮开肉绽。忆及此事,至今犹感心悸。
后来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,我深深地担心砸缸者的安危——要是我救下一个人,砸了人家的缸,当邻居上门索缸时,我估计自己会被父亲打死。毕竟,一口缸的代价是一个强劳力半年的所得。而死个孩子,“拖去给狗吃”是常规的处置方式,已经成为村民们训斥孩子的口头禅。
村中的母亲们,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,就要咒骂孩子。生婆婆的气时,一般把孩子的祖宗数十代挨个骂一遍;与丈夫生气,则把孩子骂成是“讨债鬼”,数落着自己含辛茹苦的件件往事,希望孩子早点死;与邻居斗气,邻家有跛子就骂孩子的腿,有瞎子就骂孩子的眼睛;与小姑子斗气,就骂孩子是野种、长大是野男人……反正村子里经常骂声不断,搞不清谁挨骂或是谁不挨骂。
在我后来发表研究淮北的文章招致无数谩骂和辱骂时,我才意识到当年村中的骂人者是为我好,从小就在我身上植入了抗骂基因。


▌那时只关心自己能否吃饱
每年家中总有一段时间断顿。母亲与一位远房祖母做炒牌(一种烤饼)卖,她们把小麦磨成85%的细白面粉、10%的粗黑粉、5% 的麸皮。细白面粉是做炒牌卖给别人吃的,粗黑粉与麸皮就是利润,留下供家人食用。
她们要躲着市管会(工商所的前身)的“干部”,否则,炒牌会被没收。她们还要躲着国营和集体饭店的师傅,因为她们的炒牌又白又热乎,严重地影响了饭店的生意,饭店的师傅常把她们的摊子踹翻。
由于干部们说做生意就是投机倒把,必须打击,每次看到母亲去卖炒牌,我在同学面前就有抬不起头的感觉。学期末,被评为“三好生”时,我总是万分纠结要不要大义灭亲,向大队或老师举报母亲的“投机倒把”行为。
盼望过节,盼望外公。盼来节日,可以吃顿肉。猪肉白米饭是节日庆典的全部,是忍受一两个月饥饿的煎熬和馋虫的噬咬才等来的。盼来外公,可以吃几天粗粮饱饭。外公和外婆家均曾是东海南部地区的富户。民国年间,由于土匪的绑票,家道已开始中落,到1949年后,家中土地全部被没收。外公做过私塾先生,人品学问深受当地人的推重,土地改革时因此没有受到虐待。外公与外婆共生育6个孩子,因跑反、疾病等,仅我母亲一人存活下来。而我外婆的父亲是当地的名医。
外公有时荷着担子,有时推着车子,不断把吃糠咽菜省下的玉米、小麦等口粮送到我家。那时,父亲患有严重的肾病,曾被淮阴专区医院诊断为不治。外公不嫌不弃,用中药为父亲治疗。为了配齐药方,经常携带一些冷煎饼,步行数百里,前往海州、淮阴等地购药。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在他的治疗下,父亲终于战胜沉疴。
我很向往到外公家去。他的家,黄土筑墙茅盖顶,门前一棵紫荆花。尽管房子很小,但总予人一尘不染之感。院子里种满许多花木,印象最深的是紫荆和葡萄,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果树。在他在世时,我共去过两次。不过,那时白面馒头比鲜花对我的诱惑更大。在他家中,无须干任何农活,却可以吃上饱饭,他还教我四书五经、千家诗,给我讲诗词韵律等。那时,我从不关心两位老人的钱、粮从何而来,只关心自己能吃饱。


▌一件事深深地教育了“我”
宣传队、学校老师、大道小路边的大喇叭、每家屋檐下的小广播日夜宣传,村中到处是鼓舞人心的标语。我当时坚信,我们不久就会像大寨或是江南那样,每天能吃上一顿饱饭。县里派下的工作组斗志昂扬、立场坚定地下令把即将成熟的小麦翻作绿肥,用来种稻子,以“赶江南”。结果,被水浸泡的小麦发了芽,平整稻田时重新翻上来的麦秸堆积如山,麦子毁了,稻子却也无法种植。
那一年,一个劳动日折合4分钱人民币,一个壮劳力即使干上300天,也只能挣12元钱。秋收分配时,整劳力分得的口粮为9斤。到冬季,有的乡亲开始了讨饭。
经常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,意外死亡者均被葬在村西南的一块田地中。据说这些屈死的鬼魂是不能进入阴曹地府的,他们会把怨恨发泄到活人的身上。有几位在这里干活的妇女被鬼“祟”了,发病时竟然讲着她们平时根本不会讲的山东话或是别处方言。
村中的漂亮姑娘一个个嫁到了外地。后来知道,她们有的嫁给 了河南的矿工,有的嫁给了城中的瞎子,有的嫁给了吃国家粮(城 镇户口)的傻子,有的嫁给了国营农场的二流子……这深深地教育了我!比这么多年所有思想政治老师加在一起对我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:要想娶漂亮姑娘,必须把自己的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。这也是我后来认真学习、并能考上录取率仅有4%的“一本”的原因。
我成了村中第一位大学生、硕士生、博士生、博士后、大学教授。乡邻和亲友对我寄予了无数的厚望。他们的车子被交警处罚、 邻里发生冲突、孩子想转学、去派出所改名、在省城缺路费、想买真文凭、与别人打官司、写不出论文、想进南大读书、与乡镇政府有纠葛、就业找工作、盖房子缺钱、做生意缺钱、娶亲缺钱……都会找我帮忙。
所有需要我帮忙的事,概括起来只有两条,一是要钱,一是要关系,而我平时最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,只能让他们一次次地失望而归。


▌“讲淮北真话,连鬼都不容!”
我成了村中无能者的代名词,成了读书无用论的活典范。许多在外见过世面的人,回家绘声绘色地描述外面的精彩世界,引来许许多多的崇拜者,亲友们争相宴请,以之为荣。就是刑满归来者,也可自豪地给村民们带回大量的奇闻异事,让乡亲们伸长了脖子,缩不回舌头。
一些原来对我抱有巨大希望的亲友,把我视为骗子、忘恩负义、狼心狗肺之徒;有人还编出各种各样的流言以泄愤。在村中, 他们无数遍在我父母面前把我与某位在县城当交警、在某局开车的能人作对比,以彰显我的低能和呆蠢。
我绝非能人。在村中的能人们为大家带来许多实惠之时,我自然无力、也不敢奢想望其项背。只想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,这当然是不能为任何村民带来实际利益的虚事。
于是,最近二十五年里,我始终把淮北作为研究对象,多次勒紧腰带,独自一人,深入僻乡偏壤,做田野调查,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和数据。
在某乡村, 我曾无缘无故地遭半村人围殴。后来某位在该地当领导的老乡告诉 我,他们那个局的“每个处长都被揍过”,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也曾享受过处长级待遇。
我发表淮北人在江南的小文章,有些仅看了标题和提要的淮北网友,随即展开了谩骂,认为我贬低了淮北人的形象。
我的关于淮北初夜权问题的文章发表后,似乎大江南北自认为学识宏富的网友多加入了骂阵,且不断地推出“谩骂升级版”:辱骂、构诬、编造 流言、无厘头的“商榷”,甚至有人热血沸腾、壮怀激烈地扬言要除掉我这个苏北败类!
我在某个学术论坛发表对淮北女性节烈的看法后,当晚竟梦见自己被一胖女鬼翻山越岭、跨海渡江地整整追杀了一夜,到了早晨尚疲惫不堪,冷汗未干。这似乎告诉我:讲淮北真话,连鬼都不容!

子夜以手扪胸,我怎敢否认,以前的“研究成果”总有这样或那样的“水分”。但我对淮北的研究,绝不是为了增加某项指标或 “成果”,而是实实在在地说着自己内心认为必须要说的话,绝不说自己内心不想说的话。
即将呈奉给读者的,就是我十多年研究的些许收获。不奢望不挨骂,惟愿这一地域能引起真正的方家的关注。若能如此,无论怎样罪我、骂我,我均感欣慰。
祝福故乡,祝福整个淮北早日摆脱贫困!
本文为马俊亚《被牺牲的“局部”: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(1680-1949)》一书的后记。这本书是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经典著作,许倬云先生说,读此书,“三百年来,淮北百姓生活艰难,一字一句, 令人悲恻”。
作者笔下的“淮北”在唐宋时代可是“鱼米之乡”,为何会演变为今天的“穷乡僻壤”?这是一个令域外人懵懂、本地人不忍的追问的问题,背后的真相,往往被“贫穷”“愚昧”“穷山恶水出刁民”之类的地域刻板印象所掩盖。
许多人都从种种角度考察过这一生态变化的前因后果。但是真能如《被牺牲的“局部”》一样,以绵密证据,找出元凶的著作极为罕见:

◎从权力所塑造的人祸中,揭示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底层社会的影响
作者马俊亚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,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,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怎样影响了淮北社会生态的变迁。分别从漕运、盐业、农业、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,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。
◎从“局部”中看见以往看不见的真实中国社会
为了政权不惜工本,以致引发生态巨变者,比比皆是。《被牺牲的“局部”》书写的淮北极具代表性,让读者从“局部”中看见300年来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,可谓“以小见大”。正如作者所说:
世界上没有哪条大河像淮河那样,被一条更大的河流蹂躏了近千年,最后竟被拦腰截去了整个下游;中国没有那个地方像淮北那样,被最高决策者作为“局部利益”,为顾全“大局”而牺牲了数百年;历史上没有哪个群体像淮北人那样,从慷慨悲歌、问鼎逐鹿的社稷栋梁,沦为被人贬讥为啙窳偷生、“泼妇刁民”之辈!
◎一本不可多得的区域社会史佳作,宜提早收藏
本书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,政府在“顾全大局”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,对淮北地区的造成了那些巨大的、破坏性的影响。它书写的是1949年之前的历史,却让我们可以看到,1949年之后的那场悲剧,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。
总之,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区域社会史佳作,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。今次作者全面修订,在以往的基础上又多加考证、爬疏,使所用材料更加准确与丰富。宜提早入手珍藏。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(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“解剖中国社会”十书)

费孝通逝世18周年:他坎坷一生,只为认识和了解中国
最懂人性的是上帝,其次是莎士比亚
读书日 | 谈谈真正的读书
朱光潜:怎样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
雷颐:回顾百年中国,中国人为何会屡屡遭受大灾难?
纪念康德:灵魂三问
马克斯·韦伯诞辰159周年:要改变国家,思想远比金钱更重要
库页岛——近代史上永远的痛
王笛:那些手握权力的人总是幻想创造历史
不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,就是自由的
波伏娃的激荡人生
书分两种:一种谋生,一种谋心
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底线
再低微的骨头里,也有江河|矿工诗人陈年喜
历史上最好的40年,却没有任何丰功伟绩
恐慌,是控制人心最好的方式
梁胡之争:国家最大的敌人是愚昧
半个世纪以前,美国女摄影师拍下的敦煌
木心:一路走来,不知该原谅什么
中国是怎样由“海棠叶”变成“大公鸡”的
狼的自由就是羊的末日——这个时代的自由面临的最大威胁
葛剑雄:很多人的青春无悔其实是青春无奈
刘震云:从虞姬到潘金莲,中国女性故事为什么总是反常识?
史景迁告诉你:你知道的太平天国可能是假的
易中天:谁是中国改朝换代史的主演?
徐庆全:研究党史的人,为什么都会怕他
纪念王小波 | 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?
不要害怕读书的苦,那是去看世界的路
张宏杰:“利出一孔”,中国传统社会的“权力万能”
身体的媚术:在枉死与苟活之间
北大教授:道德需要的是“底线”,而不是“高度”
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?
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: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?
与屠刀为邻:现代世界最惨烈的大屠杀
熊培云| 这个时代最需要温和而坚定、悲悯而宽恕的力量
九位先哲的死亡观
雷颐:晚清转型失败的三大困局
陈丹青: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,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
梅贻琦:一个时代的斯文
我们亟需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
王小波:牺牲不一定崇高,吃苦未必有益
敦煌与故宫:中国文明的两大殿堂
徐晓: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
战争不是让你捐三个月工资,而是把你洗劫一空
国民党失败的四个历史教训
活在“洪武时代”,为什么那么难
阻碍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源是什么?
张国荣:离世20载,风继续吹
最后稀品 |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:1956—1957年的中国
人无疵不可与交:别把自己的人生,活成了人设
《美国在中国的失败》: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
穿越历史的三峡: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
安·兰德:人类史上最荒谬的一句口号
唐世平:沉迷于《甄嬛传》和《武媚娘》,是无法与现代世界相处的
朱学勤:1920,罗素在中国的失败
孙立平:没有中西之分,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
高阳:王朝兴衰的三条法则
大萧条的11个特点,细思极恐
“怼天怼地”傅斯年:知识分子的血性与勇气
海子逝世34周年纪念 | 在海子的诗歌里,遇见一个春天
张鸣:学生告老师的前世今生
道德失范: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,坏人总是得利?
在糟糕的时代里,那些拒绝随波逐流的人
墓碑与文明:比人类尸骨更为坚硬的,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
哈耶克去世31年,世界却更需要他
无籍之徒——一部流氓导演并主演的中国史
孔乙己的“魔咒”:为什么社会总是不尊重知识分子?
历史与现实: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什么?
谬误不死,危机不止——大萧条的教训
巴赫诞辰338周年:为什么人人都爱巴赫?
彭华:陈寅恪的文化史观
推动人类进步的,不是“英雄”与“权威”,而是怀疑与批判
沙特伊朗千年仇恨一朝调和?中东-西亚动荡的三大根源
当善良失去原则的时候,可能比恶还恶
加缪:习惯于绝望,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
信息时代,如何抵御无价值的阅读?
他触动3亿人,写尽50年中国底层的命运
《西线无战事》再获奥斯卡:战争的荒谬释放出人性的荒谬
大江健三郎: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为了向鲁迅致敬,为了靠近他
他们无一例外,在“流亡”中见证了那个时代
秦晖:我们与世界接轨,应该是底线的接轨
读书无禁区:五本不宜多作介绍的好书
人类缺少雷蒙·阿隆这样的知识分子
超越“本分”:美国强大背后的女性密码
中国女性的命运:一个女人的苦与疼
观念的奠基者:八位西方思想家
陈徒手:午门城下的沈从文
文明的六个特征
一群没用的迂腐文人
中国流氓的变迁:一部“不正经”的偏门史
早熟落下的顽疾:2000年中国社会史的12个洞察
大学虽已遍天下,世间再无蔡元培
罗翔被围攻,是时代的悲哀
钱满素:为什么亟需从“文明”的角度,重新认识美国
女性地位,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
一见敦煌“误”终生:敦煌不止是地名,更是文明的象征
陈寅恪的三重悲剧:最是文人不自由
重读莱维:“奥斯维辛”从未走远
影响中国命运的五个国家
木心:人生不如梦——鲁迅之后,张爱玲的敏锐
张宏杰:中国人的性格史,真的不忍去回顾
罗新:抗辩和异议,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
别不了的司徒雷登:那个假装用一生爱中国的人
一个自由灵魂的养成:以赛亚·伯林的五大贡献
今天的大学校园,还会不会诞生《蒋公的面子》?
三观不合,终将渐行渐远
售罄即绝版:五套“入手须及时”的好书
北岛:没有英雄的年代里,我只想做一个人
希特勒死了,“帝国梦”却仍在传承
阎连科:我是我们县“最不受欢迎”的人
罗新:“有所不为”——不做宏大叙事的囚徒
王小波:有些痛苦不必承受,有些苦难不必体验
阅读的五个层次
俄乌战争一周年:俄罗斯争霸世界,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?
宣传画:消失于历史天空,却淡不出精神底层
哪里有权力,哪里就有表演
《希特勒的末日》: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的?
胡适逝世61周年 | 自由而悲悯:当下我们最缺乏的力量
梁启超诞辰150周年:现代性价值,是他心底的“压舱石”
马国川:日本没有“奇迹”
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: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
“王袍加身”的诱惑: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
叔本华诞辰235周年: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,如何超越它?
哈耶克最后的预言正在实现:狂妄而短视的人类始终面临一个抉择
经济决定贫富,政治决定生死
浪漫的先知:年仅28岁的徐志摩,是如何看穿苏俄“一切都是演戏”的
沈志华“趁乱”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,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?
邓小平逝世26周年:摇荡的钟摆,极简改革开放史
“面子”与“圈子”的背后: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
汉语中的陌生人:他的每个句子都是发明,每个句子都独一无二
历史的教训:越“进步”,越要警惕灾难
朱学勤︱鲁迅、胡适与钱穆: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
中伊签署联合声明,是美国霸权的终结,还是新冷战的开始?
傅国涌︱存其文而原其人:不能力挽狂澜,但从未随波逐流
人其实很矮小,都是被书垫高的
秦晖、金雁——50后的爱情,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
ChatGPT的启示: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,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
读木心,是一种浪漫的体验:最值得收藏的25句经典
王笛:对穷人来说,尊严就是奢侈品
柴静:这个拎着铁锹的美国人,看到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
陈丹青、阿城等一代人的摄影老师——阮义忠:在一切商业化的今天,他努力寻找不变的价值
许倬云: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
“读史就读人”:那些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
孟德斯鸠:权力恣意妄为的社会,一定不是个好的社会
《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》: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
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:文化教养,社会担当,自由灵魂
读陀思妥耶夫斯基,是一件终身大事:最值得收藏的40个经典名句
为什么许多人勤劳却不富有?
罗翔: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,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
《狂飙》:无论失败几次,由命运创作的史诗终将永存
宋朝之后,再无宋朝
他短暂的一生只干了两件事:一为爱情,一为莎翁
特殊利益集团与国家的兴衰有什么关系?
罗素逝世53周年纪念 | 小灾难来自固执,大灾难来自狂热
她们是时间的敌人| 杨苡姐妹们的命运密码:名门闺秀的迥异人生
《满江红》中陈旧的国际政治价值观:“丛林法则”的思维范式,很难接轨现代文明
王五四:不出一声的野夫
杨本芬:读罢野夫《江上的母亲》,我再也不能等待……
岳飞死后四年,到底发生了什么?揭秘《满江红》背后的历史真相
同是天涯沦落人: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
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,而在自由
历史的烙印:改革开放四十年,影响中国命运的六次抉择
袁伟时 |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
中国十所曾经闻名世界的大学,永远消失在历史中
五部有口皆碑的好书 | 总有一本,能治愈你的“精神内耗”
新的一年,在极寒之地,幻想春天
比权力更重要的,是对规则的尊重
刀尔登: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很动听,可惜是句谎言
巴黎和会:影响中国百年格局的历史拐点
盛世距离废墟有多远?
“丛林法则”的思维范式,为什么依然“屹立不倒”
八十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引进的《一九八四》?
文学与历史:四个人的百年中国
愚蠢又自负:三种最值得警惕的权威
纪念保罗·约翰逊:一剂注入知识分子群体的“清醒药”
无用之用,实为大用: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
逃不脱的“柏克定律”
中国一百年以来的新年贺词(1909-1999)
阿克顿勋爵诞辰189周年 | 历史是个邪恶的老师,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
米塞斯:取消市场经济,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
严复诞辰169周年 | 被遗忘的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
宋教仁之死:近代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一场政治实验的终结
世界名著四书:译文珍藏本,一套“重新认识纸书”的藏品级经典
永远的布列松: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
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
“独立”精神的基本底线,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?
最后库存 | 《中国救荒史》:一部中国史,其实就是一部灾荒史
莫言:历史这个壮观的剧场,给了人性以无穷的展示机会
王小波:但愿新的一年里,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
张鸣:冯玉祥的真与伪
索尔仁尼琴104周年诞辰:不撒谎,不原谅,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
《失落的一代》:“中国知青史”——反思,就从读这本书开始
一个时代大潮裹挟下的女人,以“人的尺度”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
92岁吴敬琏重磅发声:什么是当下经济问题的根源?
“政治的时代”,知识分子为什么容易成为“背叛者?”
大国的崩溃: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
荒诞的时代,没有干净的人
个人即政治: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
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:审美是最奢侈的稀缺品
唯有去看,去感受:总有一幅好画,能治愈生命中独处的不安
木心逝世十一周年纪念 | 守护与送别: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
梁文道:为什么有些国家,明知道有问题却回不了头?
在这个时代,比文盲更可怕的,是“美盲”
大棋局:关于1944-1950年历史最深的五大误解
胡适诞辰131周年:那些曾抛弃胡适的年轻人,晚年又重新选择了他
诺奖的六位“异类”: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思想自由
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:通往地狱的路,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
“上海三部曲”:被遗忘的另一种上海
用生命书写的人道之书:亲历者的角度揭开“恐怖历史”的真相
一寸山河一寸血:从淞沪会战到南京大屠杀
名家签名精选合辑:最理想的藏书,也是年尾最好的礼物
张学良的“双十二”:不但改变了中国,世界都改变了
蒙克:痛苦常有,而表达不常有
八十年代的回望与反思:五四精神悲壮的落幕
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:历史的细节,让人恐惧
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,何以成为百年来最好的大学
渡不过的巨流河: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,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
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:一部“失败者”的自传回忆录——《黄河青山》
【孤独的斗士:哈耶克】真正改变世界的,唯有思想
活的百科全书:人类文明的五个殿堂
独立思考的人,最难被征服
鲁迅:正视,是一种勇气
所有的战争宣传,都来自那些不上战场的人
北岛诗歌依然流行,是一种“不幸”
再谈王小波:我们是否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?
此间风雅:中国文化的精华在文学,文学的精华在这里
木心:街上没有兵,没有马,却兵荒马乱
恭贺刘道玉先生九十寿辰——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
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


点“阅读原文”了解更多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